2014-11-25 09:30:34 来源: 申论评测标准研究中心
科学地设置测量参照标准
科学地设置测量标准是正确解释考试结果的需要,更是实现评价诊断的必要环节。早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,国际教育测量领域就推出了若干进行等第标准设置的方法,目前,这些方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。我们在对申论科目实施能力和水平过程中,应该借鉴这些设置方法,按照严格的程序,科学地设置测量参照标准。
大数据处理应控制误差
统计数据的处理和结果报告需要通过科学地处理测评环境、测评内容数据,报告测量结果是实现全面评价的必要保障。考试分数,测量量表结果这些都是原始数据,而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,获得量表分数误差更小,蕴含的信息和内涵更加准确、丰富,对评价更加有用。所以,基于对志愿用户大数据的挖掘,有利于检验量表的合理性,帮助检视测评过程中的优缺点,进而促进测评结果的准确性。
应严格的进行信息控制
测量结果的报告旨在通过分数反映,进行能力水平诊断。测量结果不止受卷面测量情况的影响,同时还可志愿用户本身相关能力等情况有关。所以,在测量之前,为确保报告的有效性,应该使:(1)评测志愿用户了解本人评测需要和本评测之间的达成度;批阅人员了解本学科能力培养相关。(2)评测志愿用户了解本学科有哪些内容领域,并提供相关学习状况;批阅人员了解评分、评测要求。(3)往期评测研究成果及发展,为反省评测和进行修正进行准备;不同类型的申论考试和不同人群各有差异,了解并分析这些差异,有助于反思在不同方面的得失,对研究行为以及志愿用户的学习作出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