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4-22 08:30:00 来源: 申论评测标准研究中心
从贵州毕节四兄妹到广西16岁小夫妻,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极端案例表明,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。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.7亿人。他们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,然而在他们背后,是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。
我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一直存有争议,较为权威的数据是全国妇联在2013年发布的——约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,3600多万流动未成年人,总数在1 亿左右,约占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。也就是说,我国3个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。面对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,我国开展摸底排查精准 帮扶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障碍?青少年从小被留守,亲情缺位,对他们的成长有何影响?对此,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。
叛逆、自闭、厌学的留守儿童是社会稳定发展的“定时炸弹”
老家在四川的9岁男孩天天,因不愿跟在杭州打工的父母分开而长期焦虑,开学前拔光自己的头发;7岁男孩峰峰的母亲在成都做快递员,过完春节要走时,峰峰 哭嚎“你们不能这样对我”;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,两年没跟父母见过面的小学生一帆对记者说“理解父母过年不回家能省钱”……留守儿童,因长期得不到父母 的陪伴关爱,更易出现叛逆、自闭、厌学等情况,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。对此,杨雄表示,相当数量失学、失业的留守儿童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,相当于 是“定时炸弹”,国家在这个时间节点进行摸底帮扶很有远见。
“由于在成长关键期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,在生活上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,留守儿童在生活、心理、安全、学业和品行方面极易出现问题和偏差,并由 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。”山西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何子义表示,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散居分布、流动状态是摸底留守儿童的主要障碍
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而摸清底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。由于受经济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,摸清排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,杨雄表示,相当一部分留守儿 童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,呈散居分布,处于流动状态,这要求细化统计方案,建立翔实完备的留守儿童信息台账,一人一档案,实现动态管理,精准施策,同时也要 安排后期监督,跟踪排查等,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。
关于地方瞒报等问题,杨雄说,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小,首先是国务院发文,瞒报一经查证是要问责的;第二,现在全面放开二孩,“黑”孩子都可以洗“白”, 在这种人口的大背景下,除了一些地理等环境因素之外,我认为政府没有必要去瞒报。摸清底数,中央追加经费,精准扶贫,是有利于地方政府工作的。
摸底不是目的 精准帮扶需“四位一体”
摸底不是目的,帮扶才有意义。在城镇化的浪潮中,留守儿童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阶段性问题,离不开社会多方合力,政府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都不能缺席。杨雄认 为,要形成“四位一体”的帮扶格局,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进行摸底排查;地方的党员干部、学校老师应定期家访,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生活、学习、心理等情况;同时 鼓励一些慈善组织、众筹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中来。
河南许昌学院老师古桂琴从2010年开始就一直关注留守儿童。她认为政府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主体,理应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肩负重要职责, 比如加快户籍改革、完善均衡公共服务。在城市,增加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租房建设,降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门槛;在农村,增加家门口就业机会,均衡城乡教育 水平,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在农村享受很好的教育。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肖云说,“其实孩子的问题,都是家庭的问题。5+2=0,说的是5天的 学校教育,如果周末两天的家庭教育跟不上,那一切都等于是零。改变孩子,首先要从改变家庭环境,家长要从改变自己开始。”
让“关爱儿童之家”照耀每一个留守角落
山西省慈善总会计划从今年起,每年在全省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建设100家高标准质量的“关爱儿童之家”,铸造具有“家”的感觉和氛围的场所,提供绘本阅 读、心灵关怀、亲情连线、课业辅导及动员社会志愿者组织,为6岁到12岁留守儿童提供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,五年内覆盖全省。
据悉,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、缺乏行为管教、缺乏亲情交流等突出问题,吉林省长春市创新举措,建立238所“儿童之家”,及时疏导心理问题,确保儿童健康成长。湖北等省份也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性法规,开展“留守儿童关爱工程”,明确责任主体和经费保障。
(来源:新华网)